美国历史画卷民主篇名作赏析之一: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州议会大厦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美国历史画卷, 俄亥俄州, 议会大厦, 哥伦布市
美国历史画卷, 俄亥俄州, 议会大厦, 哥伦布市

图片介绍:俄亥俄州议会大厦,哥伦布市,1838-1861。建筑师:伊希尔‧唐和A. J. 戴维斯;主设计师:托马斯‧柯尔。照片版权,汤姆‧帕特森,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

图片赏析:俄亥俄州州议会大厦坐落在哥伦布市闹市区的州议会广场上。用当地的俄亥俄石灰岩建成的外部给人以沉静的感觉,很难让人想到建造过程中诸多建筑师的参与、所涉及的政治纷争及耗费的时间。

从1816年起,俄亥俄州的立法机构一直设在一座小小的砖砌房屋中。1838年1月,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建造新的议会大厦,哥伦布市作为州议会所在地一事看来终于尘埃落定。在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任期内(1829-1837),平民主义(populist)思想普及,选民参与度提高,唤醒了各州议会的自我意识。俄亥俄州民众渴望有一座反映本州特色的建筑。正如1839年的一份建筑委员会报告所言︰“一个缺乏伟大公共工程的州……其体制不可能得到珍惜与保持,其领土也不可能受到保护。”

招标广告刊登于俄亥俄州﹑费城﹑纽约及华盛顿等地的报纸,引来50至60位竞争者。新的州议会大厦将采用希腊复兴(Greek Revival)风格,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发源地的记忆。三种类似的设计于1838年获得议会大厦委员会认可,全都是建在高出地面的基础上的简约的长方形建筑。第一名和第二名优胜者分别是俄亥俄州的亨利‧瓦尔特(Henry Walter)和纽约的马丁‧汤普森(Martin Thompson),二人都将入口设计为突出的门廊,上面冠以三角形的山墙。第三名是纽约画家托马斯‧柯尔,他删除了山墙,创造出三人中最简约、水平层面最少变化的建筑,以方形壁柱(与墙体相连的方形支柱)﹑内嵌窗子和后缩的带有廊柱的门廊表达建筑的特色。虽然这三种设计各有独到之处,但全都在建筑物上方加上一个圆顶,从而背离了严格的希腊建筑风格。

委员会在1838年下令开始为议会大厦打地基,此时尚未决定最终采用何种方案。1839年,柯尔的设计(经过修改)被正式选用,决策背后的原因并不清楚。与其他入围者不同的是,这位画家在建筑设计方面没有扎实的经验,因此他聘请身为职业绘图员的侄子帮忙绘制图纸。但是,柯尔确实曾经涉足建筑行业,1834至1835年的纽约建筑师名录中有他的名字。而且,他年轻时住在俄亥俄州,是议会大厦委员会成员威廉‧亚当斯(William Adams)的好友。在得到第三名时,柯尔曾写信给亚当斯抱怨:“公平地说,我应该名列榜首。”

或许意在安慰,第一名的瓦尔特被任命为工程总监。基石于1839年7月4日置入,到了年底,由囚犯建造的议会大厦基墙已经完成很大一部分。但是,由于1837年银行倒闭恐慌引发经济条件变化,议会中又有人提出将州首府从哥伦布移走的议案,工程因而停滞了八年,工地成为放牧场所。1848年再度开工,从那时起到1861年议会大厦完工为止,先后又聘用了四位建筑师,他们的意见均与议会及议会大厦委员会相左,因此,除了最后一位例外,其他三位都因遭受挫折而辞职。

俄亥俄州议会大厦的设计在威廉‧韦斯特(William Russel West)的指导下,于1848至1854年间达成最终形式,韦斯特使多立克(Doric)廊柱与建筑主体协调起来,并保持了柯尔原设计的简约风格。韦斯特所做的另一改动是那面古怪的小山墙,它似乎悬浮于门廊上方,挡住了观者投向圆顶(drum)底座的视线。然而他做出的最明显的改动是用一个寺庙般的圆屋顶覆盖在圆顶上,把内部圆形大厅的窗子包起来。通过以浅屋顶取代普通拱顶,韦斯特不仅满足了节省预算资金的要求,也忠实地保持了希腊复兴风格。

1993年重新修整的俄亥俄州议会大厦,见证了一个用不朽形式表达民主理念的时代。那一对有着八根柱子的后缩门廊,沿袭了雅典帕特农神殿(Parthenon)东西两侧的设计。其圆顶则令人想起另一种形式的希腊神殿,即“圆堂”(tholos)。柯尔选用壁柱而非独立圆柱来连接圆顶与建筑主体的设计乃神来之笔,赋予议会大厦以规律而庄严的节奏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建筑的用途。正如议会大厦委员会在1839年所言,这座建筑“不仅为我们所用,也将造福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