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自由篇名作赏析之三:给布克‧华盛顿的梯子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马丁•普里尔(1941- ),《给布克‧华盛顿的梯子》,1996年。木头(白蜡树和枫树),432 x 22又3/4英寸,顶端1又1⁄4英寸。(1097.28 x 57.785公分,顶端3.175公分)。福特沃斯堡现代美术馆藏品,鲁思•卡特•史蒂文森捐赠。

图片赏析:马丁‧普里尔的雕塑作品简约,细致,激发想象力,寓意深长。作品的标题则最好是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才能扩展而非束缚作品的含义。这些作品像诗一样,一经解释即失去很多精华。特别是以历史人物为名的那些雕塑,很容易误解。以《给布克‧华盛顿的梯子》为例,普里尔是在完成作品后才拟定标题,如果将标题视为作品的框架恰恰违背了雕塑家的愿意。

《梯子》反映了普里尔在西非和斯堪的纳维亚学习时所掌握的手工艺技巧。梯子的边框是磨光的木条,其造型取自普里尔的纽约上州住宅庭院中的一株金色白蜡幼树。边框时而向内弯曲,时而向外突出,被中间凸起的圆形踏阶连结起来,构成网状,却又显示出树木成长变化的自然周期。普里尔说他把透视手法“强加于”梯子。踏阶底部宽度为22又3/4英寸,在36英尺的上升过程中却越来越窄,到达顶端时缩小至令人目眩的1又1/4英寸,给观者造成高度幻觉。梯子离地约3英尺,周遭用几乎看不见的细铁丝固定,好像漂浮在空中,摇摇欲坠。

像普里尔的雕塑作品一样,标题人物布克‧华盛顿的一生经历也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位知名却有争议的美国黑人领袖于1856年左右在弗吉尼亚州的皮德蒙(Piedmont)地区出生,出生时是奴隶。25岁时,他在亚拉巴马州创建塔斯基吉学院(Tuskegee Institute)并担任院长,从此赢得声誉。在重建时期后的岁月中,政府原先对黑人的许多许诺并未兑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布克‧华盛顿坚持认为黑人应该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在结束培训走向社会时,学生应该觉得用双手做事和从事脑力劳动一样光彩”。在塔斯基吉,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任何形式的工作都是有尊严和美丽的。

在布克‧华盛顿的指导下,塔斯基吉成为一所成功的、受人尊重的学府,布克‧华盛顿本人也受到许多黑人和白人的敬重。不过,他的民权立场受到杜波伊斯(W.E.B. DuBois)和其他一些黑人领袖的强烈批评,后者认为他的观点带有奴性,因为布克‧华盛顿认为黑人不必为了投票而发动运动。他主张在取得平等的公民权之前先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即使这意味着依靠白人的帮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他的信念,即辛勤劳动足以使黑人走上成功之路并且得到社会认可。他在自传《超越奴役》(Up from Slavery)中记述了自己的经历。虽然华盛顿默默支持反种族隔离运动,但他直至去世都没有对种族主义进行公开的挞伐。

普里尔不只一次地使用难以攀登的梯子这个概念,尤其是1998至1999年间他在巴黎的一座教堂里建造的一个85英尺高的柏木和棉布螺旋楼梯。这个艺术隐喻与布克‧华盛顿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生之间的吻合可谓天衣无缝。梯子令人联想到雄心﹑超越﹑危险﹑信念和获得拯救等深深植根于犹太教-基督教传统的观念,无疑是这位教育家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其自传标题《超越奴役》直接指明了努力上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争取更丰富的生活的目标。圣歌《我们攀登雅各布的天梯》(We Are Climbing Jacob’s Ladder)是布克‧华盛顿最喜爱的歌曲之一(示威者在从赛尔马前往蒙哥马利争取自由的游行中也唱过这首歌)。

布克‧华盛顿精心制作的梯子与普里尔的理念的相通之处在于,技艺纯熟的体力劳动自有其尊严。但艺术家把对作品的最终解释留给了观者。如评论家麦克尔‧布兰森(Michael Brenson)所言:“在启迪你的心智之前,普里尔的雕塑作品首先触及你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