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风景篇名作赏析之十:《鸽子》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罗马勒‧比尔登(约1911-1988),《鸽子》,1964年。纸板、剪贴的照片复制品﹑纸﹑水粉颜料﹑铅笔及彩铅,13又3/8 x 18又3/4英寸(34 x 47.6公分)。布兰琪‧洛克菲勒基金会(377.1971)。现代美术馆,纽约。数码图像版权,现代美术馆/SCALA授权/艺术资源公司,纽约。作品版权,罗马勒‧比尔登遗产信托/纽约VAGA授权。

图片赏析:在罗马勒·比尔登(Romare Bearden,约1911-1988)这幅拼贴画中,鸽子不显眼地栖息在纽约市哈莱姆区繁忙街道上方的一处门楣上。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反映了生机勃勃、不断变化的街区的精髓,他把剪裁过的照片、报纸﹑杂志和彩色纸粘贴到纸板上,让观者的视线不停地移动——就像这条街上的居民一样——从光亮处移到黑暗处,再从一个图形移到另一个图形。我们看到一些大头大手小脚的人,他们或走或坐或吸烟,还有人从打开的门窗往外看;我们看到一些猫在徘徊(也许在找食物),还发现从房屋的不明开口处神秘浮现的肢体。在这种纷杂的场景中,很难想象有某种秩序存在,但比尔登对《鸽子》的构图作了精心安排,从左下角的白猫开始,我们进入街道,四处游走,总是发现不同的景物。

罗马勒·比尔登约于1911年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Charlotte)出生,1915年与家人迁移到哈莱姆区,他的作家母亲经常在家里款待美国黑人艺术圈和知识界的主流人物。比尔登毕业于纽约大学,获得教育学学位,一直到55岁左右都在纽约做社工,但是,当一名画家是他的理想职业。1944年,他在华盛顿特区一个主要画廊举办他的第一次个展。到了1950年代末期,比尔登已是一位知名艺术家,其画风抽象,融合了历史上艺术大师的影响以及自己对北卡罗莱纳﹑哈莱姆区及匹兹堡(祖父母住的地方)美国黑人生活的记忆。1963和1964年间,比尔登在艺术上跨出非凡的一步,从此他的作品改变了方向,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鸽子》是比尔登参与“螺旋社”(Spiral)期间创作的21幅拼贴画之一,螺旋社由15位美国黑人艺术家在1963年7月成立,就在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领导历史性的华盛顿大游行的前一个月。对“螺旋”一词的乐观解释是:“它从一开始就往外移动,任何方向都可以,但是经常向上”。这代表了该组织的态度,他们试图回答“什么是黑人艺术”这个问题,并调查黑人艺术家在种族隔离氛围下的角色。比尔登带来一些拼贴画,并建议他们合力完成一个项目(未果)。

1960年代初,艺术家,特别是画家,对拼贴画(源自法文“粘结”一词)进行再造。拼贴画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流行的一种技术,鼓励自由即兴的创作。热爱并创作爵士乐的比尔登,将该音乐风格的节奏和切分技巧融入他的拼贴画中。比尔登可能也想到美国黑人拼贴被子的传统。虽然他坚持说他的作品不包含政治议题,但他因受到螺旋社的激发而创作的拼贴画,以及随后根据这些画所做的一系列大型黑白直接影印(Photostat,他称之为“投影”的类似复印的图像),却是开创性的。比尔登是最早用美国黑人观点来描绘黑人流行文化的艺术家之一,他基于自己在乡村和都市对黑人生活的体验进行创作,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另外,他用几近抽象的模式,打破并重组大批生产的图像,因此创造出新的关系和诠释。一位批评家在看到“投影”(Projections)时指出:“透过类似拼图游戏的视觉变化和安排,[艺术品]的涵盖面更广,胜过用传统模式呈现的一组照片”。虽然《鸽子》是在完成之后才有标题,但对那只现身在都市中心的宁静鸽子赋予希望或和平之类的含义,或在巡猎的白猫与盯着猫看的鸟之间找出一种捕食关系,并不困难。

《鸽子》和比尔登的另外20幅拼贴画为他的艺术开启了一个新方向。他继续探索拼贴画这个媒介,直至去世,作家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把这些作品称为“视觉的诗”。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s://share.lab.dev.getusinfo.com/zh-hans/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